離開聖福寺後,我們順著小路繞回東長寺。
正思考該如何前往櫛田神社時,偶然抬頭瞧了瞧四周
街道對面的工地旁,一座灰色石造鳥居上的匾額正寫著「櫛田神社」
有種「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的莞爾(笑
穿過鳥居便進入了通往神社的櫛田表參道,距離比想像中長得多(約250m)
恰逢祇園祭,匾額下方掛了寫有「祇園大祭」的燈籠
此時對戰國史略有研究的人,或許會覺得中間的紅色圖騰有些眼熟...
這個「五瓜に唐花紋(ごかにからはなもん)」正是織田家所用的家紋!
但是一向不信神佛的織田信長,為何會使用與神社神紋相同的圖騰作為家紋呢?
上網搜尋了一下,可能是織田家作為越前剱神社神官的後代
因而使用了自家神社所祀奉的牛頭天王 · 素盞鳴尊(スサノオ)的神紋作為家紋
素盞鳴尊亦是以八坂神社為首等所有祇園神社的祭神之一
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巧合 (右鍵開啟參考資料原文)
沿著表參道走到底,來到了櫛田神社的神門。
門口兩塊板子分別書寫公告有祇園祭期間每天的相關活動
當然也少不了七月十五日早晨的重頭戲—「追山笠」
可惜屆時我們已經搭機返回台灣,無緣一睹這盛大的夏日風物詩
入口的神門內側掛著寫有「博多總鎮守」的匾額,足見其在當地之重要性
神社左方大半部似乎正在施工整建,拉起了帷幕,拍照起來有些破壞美觀
神門裡著名的「千年銀杏」與「神牛」似乎都在施工範圍內,難怪當時沒有注意到。
一旁有賣祇園饅頭的攤販,正前方則是櫛田神社的社殿
現存的社殿為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後,於1587年復興博多時所修建。
社殿前方的三個神紋(由左至右)分別代表素盞鳴尊、大幡大神,以及天照皇大神
殿前掛著稱作「注連繩」的粗重繩子,象徵神域與現世的分界。
此次日本行所有的神社都沒有入內參拜,所以並沒有進到社殿參觀
不過看了其他部落客的分享似乎殿內也是別有一番天地,現在有些後悔
入口右側設有手水舍,照慣例入內洗手、漱個口
日本神社的手水舍裡都有教正確清洗的步驟,因此也不用太擔心忘記順序。
在旅途中一直神社裡常見的閃電型紙張(如手水舍屋簷下掛的)感到好奇
查了一下才知道稱為「紙垂」,如同外觀一般象徵閃電
有祈禱作物豐收(閃電的日語又稱「稻妻」)、驅邪避凶之意。
手水舍一旁的桔梗花,雨後淡紫色的花瓣上綴著晶瑩的水珠
楚楚可憐的模樣忍不住讓我多拍了幾張照片
繞過社殿側門,右側典雅的建築為櫛田會館,但不太清楚它的用途
繼續前行,穿過一道門後則會繞到神社左後方
會經過一座小型的稻荷神社以及大正天皇行幸殿(下圖綠色屋頂的)
稻荷神社給我們一貫的印象便是門前成排的紅色鳥居,此處自然也不例外
信徒常會向神社敬獻鳥居,久而久之便形成這樣「鳥居隧道」的奇景
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京都的伏見稻荷大社內的「千本鳥居」
雖然這裡的鳥居數量沒有這麼多,拍起照片仍屬蔚為壯觀
經過稻荷神社後左轉前行,左側設有繪馬架,可以掛上繪馬或將凶籤綁在架上
仔細一看,發現有不少是台灣與韓國遊客寫的,也希望大家都能心想事成囉:)
再次穿過一個小型鳥居,到了社殿右後方的小廣場
這裡也擺放著一座「飾り山笠」,不少遊客駐足在此拍照。
飾り山笠通常有兩面,其中一面會是描繪某一歷史故事
另一面則以卡通人物等較輕鬆的主題為主,形成強烈的對比
由於黑田家在江戶時代曾為福岡藩主,往往會成為山笠上歷史故事的主人翁
照片中這座由九州朝日放送奉納的山笠正是以黑田長政為主題。
一旁的南神門為神社的後門,若是從川端過來參訪的遊客可以從這裡進來
拍完照後恰好有位不知是幼稚園或國小老師帶著一群小朋友前來參觀
不得不說日本小朋友真的很守規矩,隊伍排得整整齊齊也不太喧鬧
讓在國小教書的媽咪不禁感嘆「真想來這裡教書!」(笑)
門口旁有塊「櫛碑」,上面刻的碑文還挺有意思的:
「九月四日是櫛之日,為了感謝與祈求繁榮奉納。」
在碑前想了一會兒才知道為什麼是9月4日
原來是因為日文的「九四」(くし)與「櫛」的發音相同而產生的諧音節日
在日本這樣的數字諧音稱為「語呂合わせ」(ごろあわせ)
常見的還有1月5日為「草莓(いちご)日」、11月22日為「いい夫婦の日」等
是不是十分有趣呢(笑)
從南神門離開櫛田神社後,一定神才發現門口右側就是上川端商店街的入口
雖然行前做功課時知道這些景點位置都很接近,但沒想到幾乎是連在一起的xD
這時候大約早上10點半左右,大部分的商店也都開始營業了
那就準備進去逛逛老爸最愛的拱廊街囉!いきましょう~
::Information::
本文散策地圖 (交通方式:搭乘地鐵至祇園站,走2號出口後櫛田表參道走到底)
神社內散策地圖(藍色虛線箭頭)